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记新能源学院学生工作团队成立三周年

作者:责任编辑:丁元贺审核人:发布时间:2022-07-08浏览次数:370


2019年7月8日,学校下发《关于对部分学科、学院进行调整、更名的通知》,宣布成立新能源学院。同年10月20日,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在唐岛湾畔正式揭牌。2020年10月7日,学院第一批研究生搬迁古镇口校区。2021年6月,学院更名为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学院成立三年来,学生工作队伍在人员短缺、学生人数庞大、两校区办学的诸多困境中砥砺初心、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成功护送376名研究生、1422名本科生顺利毕业。团队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出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保研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互补互助的工作模式,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新能源学院揭牌

图片

学生工作组出发前合影


队伍建设持之以恒,人员结构不断完善

学院成立至今,本科生在读人数位列始终学校前三,同时跨越两个校区办学,专职辅导员人数在学院成立之初就特别短缺在学院成立三年中,一直处于在缺编运行状态。为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工作团队坚持以适应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探索和调整工作结构,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提升职业能力,完善机制保障,扎实推进“五进两访”“六个一”等工作,推动班主任、辅导员深入学生一线,坚持集体查宿舍、定时例会制度,确保工作落实。

学院成立至今,团队不断在两校区定期通过举办辅导员沙龙、青年论坛、院系工作交流等形式30余次,加强学工队伍与学院各系、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深入交流,提升理论研究,推动工作开展,提高业务能力,团队凝心聚力、增长才干,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图片

走进宿舍

图片

走进课堂

图片

为新生宿舍张贴宿舍成员表

图片

和薪火传媒中心一起庆祝一周年

图片

看望疫情期间留校少数民族同学

图片

为古镇口校区学生送柚子

图片

和学生一起包饺子

图片

和学生一起过端午节

思想引领根深叶茂,立德树人凝心聚力

三年来,学生工作团队以思想引领为重心,加强思航工程、红色教育,开拓网络思政平台,全心全意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团队以四航工程为基础,着力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学好党史,坚定理想信念,在强国新征程中奋发有为,学院打造“劳模带你学党史”品牌教育,邀请全国劳模许振超、胡克涛等为石大学子上思政课。邀请档案馆、学科规划处、武装部、学院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到学院开展宣讲,托举青年学生思想茁壮成长。

团队握紧关键历史节点,牢固红色教育。联合共青团青岛西海岸新区委员会、青岛西海岸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广播电视台、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青岛真情巴士集团等单位先后开展合作,做石大精神、石大故事、石大人的传播窗口,培养学生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与FM95.7青岛西海岸交通广播打造“云思政阵地”,开展“榜样的力量”大型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借助区融媒体平台将思政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将思政育人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引擎”作用,推进思政育人在社会大课堂中“活”起来,助力全区青年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建党百年之际“校企地”三方在古镇口校区联合开展“峥嵘岁月百年史 青春唱响爱国情”合唱活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在网络思政平台,团队布局网络宣传矩阵,强化网络思政。团队坚守传统媒体阵地,以学院网站为中心,打造微信、QQ、微博、抖音,易班多媒体矩阵式网络育人平台,提升育人实效。日常报道及时跟进、大型活动精心策划、重要新闻全程参与、特色活动深入挖掘,学院成立以来的两次评比中,学院蝉联“新闻宣传先进集体”,薪火传媒中心蝉联“新闻宣传十佳组织”。

联合青岛西海岸广播电视台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

图片

建党百年之际红歌传唱活动

图片

召开2021-2022学年学生干部大会

图片

“劳模带你学党史”第一期

图片

“劳模带你学党史”第二期

教育管理宽严相济,融合探索初见成效

团队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修订《新能源学院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15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生管理,保证学生工作有章可循,坚持“零汇报”“实验室安全准入”“安全卫生大检查”等做法,关注e站通学生出入校记录、晚归记录,防患未然、防微杜渐;实时掌握特殊情况学生,建立分类筛选数据库,全面掌握学院特殊群体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制定帮扶跟踪方案。加强制度建设,远离安全红线。本科生成立年级工作组,研究生尝试“一体两翼”学生自我管理新模式,每级保证一名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用好党员队伍、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形成网格化、交叉化管理模式,建立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学生五级管理体制,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加强学生事务管理。

依托网络建立学院团支部书记、心理委员等主要学生干部交流平台,统一思想、统筹管理、精确指导,设置流动信息员关注网络舆情,打造线上线下互补的管理模式,形成“学院一盘棋”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利用学生干部把握学生动态,观察学生动向,握紧安全红线,站好学生工作的“安全岗”。

学院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和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

图片

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

图片

网红早操《你笑起来真好看》

田东峰列席山东两会

首批入驻古镇口,跨山越海齐发展

学院成立之初,学生调整自三个学院四个专业,学生人数庞大,特殊情况学生众多,学院成立之后,学生工作团队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研究特殊情况学生,捋清捋顺、摸清摸透所有学生情况。但仅仅在一年后,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学院是成为首批入驻古镇口校区的两学院之一。

攻坚克难、多举并措,顺利搬迁,面对新的搬迁入驻任务,学生工作面临“还未下马,又要启程”的挑战和困境。古镇口校区处在建设初始阶段,软硬件设施均处于提升阶段,且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因此在搬迁消息公布之初就遭到了一大批学生的“吐槽”。但是面对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阻力多的困境,为确保搬迁工作平稳有序,团队以“服从大局、有序组织、厉行节约、安全稳定”为工作原则,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全方位地及时了解学生问题,解决学生之忧,多次与导师及学生干部沟通提前掌握搬迁学生名单。多次组织召开搬迁准备会议,面对学生的担心和困扰一一解答并给予保障,党委副书记深入学生一对一解答、解决学生问题,配置种类多样的生活物资,为学生顺利入驻新宿舍提供保障。最终在团队的努力下,学生分两批顺利完成搬迁工作,共计搬迁研究生432名,古镇口校区宿舍201间,研究生工作室61间。

务实创新、寓情于研,全面铺开,为了解学生需求,服务学生成长,团队多次联系就业指导中心举办讲座,邀请企业到校招聘;开展“古镇口杯”体育品牌赛事等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古镇口校区青年之家,组建各类兴趣小组,满足了研究生差异化文体需求;建立学生权益维护平台,举行后勤面对面座谈。促进融合发展,拓宽校区联动。发挥先进个人和集体的示范带动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邀请名师开展各类科研讲座,举办“国奖榜样”讲座和交流会、保研考研交流会等活动,拓宽联动渠道,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图片

图片

第一批研究生入驻古镇口校区

古镇口校区首批研究生新生迎新工作圆满完成

图片

古镇口校区青年之家揭牌仪式暨文化活动月开幕式


重一流人才培养,助学生成长成才

在学生工作团队、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全院学生形成了崇智尚学、勤勉上进的学习氛围2021-2022学年学分预警人数较2019年学院成立之时减少110人,降低61.1%。2019年至今,学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奖励200余项: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

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学生工作团队紧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绩扎实有效,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96.55%,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95.40%,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92%(截止发稿日),毕业生升入双一流院校占比97.40%。一大批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单位就业。

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成立实验教学中心,与中科院理化所、特锐德、新奥、石大胜华等开展全面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强化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细化制度管理,聚焦学生党建,引领学风建设,丰富文体活动,推进创新创业,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教育服务工作。

三年来学院学生工作成绩显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运动会蝉联院长杯、健身节蝉联先进集体、学院军训团三次蝉联军训先进团、学院学生会获优秀学生会、能动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蝉联样板党支部,威风锣鼓队、军乐团等已成为学院的标杆……

三年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团队和个人,彰显学院立德树人工作的优异成果:电气(卓越)1706、1806获山东省先进班集体,能源先锋宣讲团入选2022年“强国有我‘核'你一起”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电气工程研19秦凯娜、环设1902田鸽获十佳学生标兵,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20秦政、环设1901田东峰获校长奖,装控1701朱浩玮获十佳团员标兵,累计9人获山东省优秀学生、4人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

图片

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

图片

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获特等奖

图片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获最佳创新创意奖

图片

山东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创意大赛获一等奖

图片

青年健身节中斩获多项荣誉

图片

图片

连续两年获得军训先进团

图片

联系两年运动会摘得“院长杯”

图片

“能源先锋”宣讲团入选2022年“强国有我‘核’你一起”

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

三年以来,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学院学生工作团队始终秉持着立德树人的初心、服务学生的决心、良师益友的信心,在学生工作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树立学生工作的“新能源”品牌。

图片

 (作者:郭晓静 丁元贺  编辑:郭晓静  审核: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