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介绍


学院设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保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保设备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4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保设备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山东省特色品牌专业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多相流动分离技术与装备、能源装备结构完整性、承压设备安全技术、流体机械及密封技术、过程装备智能化与控制技术、高效清洁燃烧与强化传热技术、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等。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物料存储、反应、分离、换热、混合、成型加工、输送等操作工程的高端设备。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化学工程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测控技术等。
  本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机械、化工、力学、控制和材料等专业知识,可在石油、化工、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军工等行业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属于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致力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高效清洁转换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目前设置有电厂动力、暖通、制冷和油田热利用等四个方向。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燃烧学、锅炉原理、能源动力装置基础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石油石化、暖通制冷、新能源等行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教学培训等工作。
  本专业属于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专业学制四年,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致力于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本专业属于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信息与能量结合,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型专业。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工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
  本专业主要培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具有电力系统、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可以在电气工程、自动控制、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行业从事规划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生产过程的运行与控制、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属于国家一流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


  四、环保设备工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致力于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绿色节能装备产品开发设计等,具有工程性、交叉性、集成性专业特点,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研究方向有石油、石化、新能源等领域的高效环保型装备、节能环保工艺及装备的研发等。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保设备设计、环境工程学等。
  本专业致力于解决环保设备设计、制造、维护中的前沿性和共性重大科技问题。毕业生可进入环保设备企业或设计院所,从事环保设备的研发、安装与调试等工作,也可进入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印染、食品、电子、医药等相关企业工作,或进入环保、环境监测等部门从事相关技术管理工作。
  本专业属于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

  五、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高效转换及存储等领域研究。目前该专业主要设置了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两个方向。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可再生能源基础、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技术、储能原理与技术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在新能源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检修与维护、集控运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工作,成为新能源等行业的高端技术人才。
  六、储能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20年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兴特设专业。本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转型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需求,以厚基础、重实践、深融合、强创新为特色,在学生扎实掌握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储电储氢储热等基础理论基础上,紧密跟踪电化学储能、热质储能等储能领域前沿科技成果,从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角度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装备设计,培养储能领域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智能电网、电池(电源)、新能源车、新能源/储能材料、移动通讯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为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输送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