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和拓展新能源学科领域,2019年4月,学校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现为山东能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新能源学院。2019年7月,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正式成立;2021年6月,学院更名为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2024年2月,获批山东省示范性能源学院,2025年3月,获批山东省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学院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新能源等优质学科资源,重点拓展氢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新能源高效存储、转换与利用等学科方向,致力于建设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一、机构设置

学院设有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5个教学系,以及1个实验教学中心;设有学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机构。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77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人、青年长江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山东省海外优青1人。

三、学科专业

学科设置

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术学位博士授权学科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领域:能源动力(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储能技术);

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学术学位硕士授权学科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能源动力(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储能技术)。

专业设置

学院设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保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

国家一流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保设备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环保设备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山东省特色品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

学院目前在校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70人、本科生1810人。

四、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多相流动、传递与分离,能源化工装备与安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微尺度流动与传热,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能源高效储存与转化,新型现代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新能源电力变换,高效能电机及先进控制等。

科研平台

大型煤气化及煤基新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山东省石油化工节能降碳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油田综合能源一体化技术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校园节能检测及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氢能装备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电化学储能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氢能制备及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过程建模与控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石油和化工行业多相流反应器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重质油碳质化高附加值利用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油田电气安全与节能工程实验室等。

科研成果

五年来,学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重点项目3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56项,承担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部委项目54项,以及一批重点横向联合攻关项目。科研到位经费逐年上升,2024年突破1亿元,累计到位经费达4.0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0余篇。授权专利430余项,其中2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多项研究成果实现工业转化,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五、合作与交流

五年来,学院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7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到会交流;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6项、国际合作基金资助2项,与美国普渡大学本硕联合培养ETIE项目启动,选派120余名学生出国留学或攻读学位。与国家三大石油公司、国家电网、中车集团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建立了多家科学研究、研究生联合培养和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大力弘扬“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建设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使命,坚持新发展理念,凝聚“勇毅笃行、追求卓越”的新能源文化认同,向着建成新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奋进。


(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